产品展示

10万猛禽穿越千万人口都市 “鹰飞之城”如何让世界看见重庆的生态浪漫?

2025-08-26

陈灿在分享中。

7月18日,在 “2025年重庆城市国际传播论坛”分论坛“城市品牌的传播穿透力:中国品牌的国际化之路”现场,重庆陆海国际传播公益基金会副秘书长陈灿分享了“鹰飞之城 ——山城与猛禽的共生传奇”,展现了公益组织以生态叙事助力城市国际传播的创新实践。作为全国首个且唯一关注国际传播的公益机构代表,陈灿强调,公益叙事是城市国际传播的重要补充,其团队通过猛禽保护这一全球共通议题,让世界看见重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独特魅力。

“鹰飞之城”的由来:地貌传奇与共生密码

陈灿介绍,重庆被称为“鹰飞之城”,源于其全球罕见的地理特质:重庆56%的森林覆盖率下,分布着南北纵向的平行岭地貌,这是全球仅三处存在的特殊地貌之一。独特的山脉构成了猛禽迁徙的天然通道,每年有超过 30种、10万只猛禽穿越这座千万级人口的繁华都市,使重庆成为全球唯一建在猛禽迁徙通道上的超大城市。

“将重庆地图旋转135度,会呈现一个极具中国韵味的‘山’字。”陈灿以地图为喻,生动诠释了“山城”与“鹰飞”的深度关联——这里既是人类生活的家园,也是猛禽栖息的乐园,这种“城与鹰”的共生状态,本身就是最具感染力的城市叙事。

从捕猎地到保护地:本土实践中的“人和”力量

10万猛禽穿越千万人口都市 “鹰飞之城”如何让世界看见重庆的生态浪漫?

陈灿通过三个普通人的故事,展现了重庆猛禽保护的在地行动:自然教育者“微尘”常年带领市民走进城市公园,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;重庆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兽医周俊,每年救助200只猛禽,守护生命希望;70岁退休志愿者韩正,十年如一日监测猛禽迁徙,即便经历两次心脏搭桥手术、身患癌症,仍坚守岗位。

这些故事背后,是重庆生态保护的转型:曾是猛禽捕猎地的南山大金鹰(位于铜锣山脉迁徙通道),如今已成为猛禽保护与自然教育示范基地,设立监测点、标识标牌,并吸引国际青年参与在地活动。陈灿指出,从“捕猎”到“守护”的转变,彰显了重庆对生态保护的重视,也为国际传播提供了真实可感的叙事素材。

公益叙事的国际传播:以生态为桥连接世界

作为民间公益组织,重庆陆海国际传播公益基金会通过生态议题搭建国际对话平台,其实践令人瞩目:

国际舞台发声:2024 年作为唯一地方公益机构,携“鹰飞之城” 项目亮相哥伦比亚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,与秘鲁、非洲等地组织交流秃鹫保护经验;

非洲合作深化:在肯尼亚举办“鹰飞之城”展览,聚焦“城市行动”板块,与4个非洲国家的NGO签署合作备忘录,计划联合生态环境局开展专题活动;

青少年对话:发起“鹰飞之城”中美青少年鸟类友好城市创想大赛,吸引50多所中美学校、5000余名青少年参与,作品如“美国白头海雕与重庆凤头蜂鹰的对话”,以 Z 世代视角促进跨文化理解。

陈灿表示,鸟类友好城市是国际共通话语,重庆青少年设计校园喂水器等创想,展现了普通人对生态的关怀,这种“小而美”的叙事更易引发全球共鸣。

愿景:打造重庆生态新名片,展现中国样板

“重庆有火锅之都、桥都等名片,我们希望‘鹰飞之城’成为新的生态标签。” 陈灿强调,这一标签不仅指向自然景观,更代表着“人与自然和谐共生”的城市精神。

未来,基金会计划继续以生态议题为纽带,深化与全球公益组织的合作,让“鹰飞之城”的故事走向更多国家。陈灿呼吁:“期待更多伙伴加入,共同守护山水之城,让重庆的生态实践成为展现中国样板的窗口。”

PC28预测

从本土保护到国际对话,“鹰飞之城”的实践证明:当公益叙事与生态保护结合,便能跨越文化差异,让世界看见一个可信、可爱、可敬的重庆。